详情

国家扶贫日回望,江西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风雨兼程扶贫路  砥砺前行铸辉煌——我市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综述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龙群 黄梦如

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新修房屋依山傍水,一片片特色生态园林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风生水起……如今的赣鄱大地上,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谱写了一曲“一村发展、八方帮扶”的动人乐章。

(易地搬迁扶贫 杨帆 摄)昨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计划收官之年,既要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又要做好疫情、汛情应对加试题,既要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又要巩固已脱贫成果。因此,今年国家扶贫日意义特别。

“十三五”时期,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24.7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47个贫困村退出,实现贫困村全出列,修水、都昌两县顺利摘帽。

让“两不愁”真不愁 让“三保障”有保障

(山区新貌都昌县徐埠镇 占少华 摄)“以前的路上坑坑洼洼的,现在新修的路平平整整,变化太大了。”都昌县苏山乡雷山村六房自然村村民林志容道出切身感受。原六房自然村位于地势低洼处,三年被水淹了两次,有了易地搬迁政策,六房自然村搬到现址,进行新农村建设后,实现自来水全覆盖、雨污分离。“十三五”期间,我市以整村推进为契机,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做到了新农村建设点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市实施村庄整治项目12023个,受益农户61.08万户、受益人口244.1701万人。全市7.7万户26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部解决;共计实施了591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

旧貌换新颜的背后,贫困人口幸福指数有了巨大提升,这凝结着我市聚力“两不愁三保障”的辛勤汗水。

健康扶贫,让病者有其医。全面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市10种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累计救治122674人次;25种重大疾病专项救治,累计救治5698例。全市的因病致贫未脱贫户从2017年底的1.495万户减少至目前的0.24万户。

(九江爱心人团队在都昌多宝村小学为乡村儿童供给免费午餐 田小元 摄)教育扶贫,让少者有其学。全面落实教育“八资助、一贷款、一兜底”政策,通过“助、贷、免、补、兜”等方式,实现教育资助“三个全覆盖”。2019年,共发放各类资助金3.23亿元,惠及贫困学子36.44万人次,做到了全市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不漏一人。2019年以来,成功劝返复学学生484人,其中147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边山通了自来水 胡博为 摄)安居扶贫,让居者有其屋。自2009年以来,我市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要求四类重点对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09~2020年,全市13个县(市、区)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099万户。今年6月10日,全市当年度445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方面,针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地处偏僻,生活困难的贫困群众,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672户、16595人,建房4671套。

干部拧成一股绳 铺就长效脱贫路

长时间以来,我市以精准扶贫为工作主线,不仅要求找准“穷根”,还要求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和精准考核,使脱贫攻坚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建立体系。2016年,我市出台《关于选派市直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明确第一书记工作职责,打通精准脱贫管道,构建了市县乡三级干部帮扶体系。

压实责任。2017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驻村帮扶工作目标与内容,力促驻村帮扶取得实效,切实履行好驻村帮扶职责。

不断深化。2018年,市四套班子领导及法检“两长”率先垂范,携同各级定点扶贫单位,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载体,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村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双覆盖,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非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靶向施策。2019年,印发《关于合力攻坚助推贫困县顺利摘帽工作的通知》,对修水、都昌两县实行常驻督导制,调动所有力量、所有资源,精准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确保顺利完成年度攻坚任务。

各个击破。2020年,出台《九江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九江市深入开展脱贫攻坚“1+3”蹲点调研工作方案》,聚焦剩余贫困人口,紧盯各类问题整改落实、巩固提升部署安排,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

30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市43家市局(委办)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近3.2万人、431家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在我市,已然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

从各项扶贫政策的讲解到扶志暖心的关怀,从日常生活到联系乡医……我市广大帮扶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贫困户当亲人,把脱贫事当家事,用情帮带、用心帮扶、用力帮助,让每一名贫困群众生活更美好。

答好脱贫攻坚“加试题” 切实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今年,在这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交卷”之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耽误了扶贫工作原有进程;7月份我市又经历了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洪涝灾害,全市有480个贫困村受灾,涉及贫困户1.3万户4.13万人。

脱贫攻坚等不得,全面小康慢不得!面对疫情汛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的风险挑战,我市毫不松懈地加强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坚持在加快生产恢复、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产业就业扶贫上再加劲加力,确保贫困群众因疫因灾不返贫、不致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兜底保障增信心。对全市4168名脱贫监测户和6074名边缘户,实行动态预警监测,确保遇灾遇病遇困不返贫致贫,并及时将存在因灾致贫返贫风险的人群纳入帮扶。同时,及时启动防贫保险理赔,汛情过后,我市已赔付332例,理赔资金达262.8万元。

(特色产业扶贫人——胡炎昌 胡遵武 摄)——产业扶贫不放松。紧急下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车间等复工复产。通过加密调度频率,组织动员全市各行业部门不断加快贫困地区项目开工进度。截至8月底,全市开(复)工扶贫项目8539个,开(复)工率99.73%。——就业扶贫挑“大梁”。针对因疫、因灾等原因“回流”返乡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实施点对点送人到岗、开发公益性岗位送岗到人、线上线下“两线”供岗等一系列举措,积极鼓励务工就业。截至6月26日,全市返岗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已达11.26万人;累计设置公益性岗位1.7万个,其中因疫情新增公益性岗位6775个。8月份,全市安排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1138人;新增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319个,新设光伏扶贫岗703个。

(我为乡亲来代货 柴桑区摄协 摄)——消费扶贫来发力。线上,通过组织市、县领导参与网络直播,为扶贫农副产品代言以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贫困地区农产品;线下,开展消费扶贫“六进”活动,举办消费扶贫展销会、消费扶贫月等活动,助推消费。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采购扶贫产品总量达到4200万元;今年8月,全市实现了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3.58亿元的好成绩。